齐鲁大地之浮光掠影(三)蓬莱阁 烟台-前沿资讯
D4 蓬莱阁 烟台
蓬莱
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突出部分,地处渤海、黄海之滨。蓬莱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景区就是蓬莱阁。
【资料图】
蓬莱阁不远是八仙过海景区,没有入内。
1987年,邮电局发行了一套四大名楼邮票,分别是岳阳楼、黄鹤楼、滕王阁和蓬莱阁,其中只有蓬莱阁是历史遗迹。四大名楼中,我们只有南昌的滕王阁尚未登临。
蓬莱阁不像其他名楼是一个单独的楼阁,而是一个建筑群,位于蓬莱的丹崖山上。
远眺蓬莱阁,整个建筑建于悬崖峭壁之上,面临大海,凌空而建,陡峭险峻,气势雄伟。
中国自古就有神仙文化,早期的神仙是住在山里和水里的,因为高山上云雾缭绕,一般人也登不上去,水里人类也无法深入,后来随着人们可以登上高山,深入水底,那么神仙的住所就变成了海里的仙山。最著名的三座仙山就是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尤其蓬莱阁的海面经常出现海市蜃楼,使神仙传说更加可信。
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有两个系统,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,传到东方以后,与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,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,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发源地。
进入蓬莱阁景区,先进入人间蓬莱牌坊。
后经过白云宫门,是建筑群的东门,只有一个门而没有任何建筑,历史不详。
进入白云宫门,花坛中牡丹盛开。
上清宫,建于唐,明代重修。
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(1061年)坐落于丹崖极顶,阁楼高15米,坐北面南,系双层木结构建筑,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,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“蓬莱阁”三个苍劲大字。
一层是八仙过海壁画。
沿窄小的台阶拾阶而上。
登上二层,顿觉神清气爽,一望无际的大海跃然于眼前,海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,阳光洒在我们的发梢。这时才能感觉到蓬莱阁和其他名楼的不同,建于海边峭壁,视野更加广阔,景色更加迷人。险峻的地势果真适合八仙从这里过海。
从高处可以看到水城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。水城,是我国现存古代海军基地之一,又名备倭城,原为宋代边防水寨“刀鱼寨”旧址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依山势构筑城墙,引海水入内,以停泊船舰,操练水师。
可惜二楼室内的雕塑让我们无言评价。
下得楼来,继续随着人流走动,劳动节参观者络绎不绝。
主体建筑背面
避风亭,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,所以又叫“海市亭”。
吕祖小像
普照楼,又名灯楼,原为夜间行船灯塔,始建于清,重修于1958年。
宾日楼始建于宋代,八角双层十六柱砖木质结构楼阁式建筑,濒临大海,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。
普照楼、宾日楼和吕祖殿构成蓬莱的天际线。
冯玉祥题写的“碧海丹心”
天后宫后有一戏台,初建于宋朝宣和四年(1122年),1944年被日本侵略者炮弹炸毁,部分倒塌。1959年重修。刚好有演出在进行,一种我们听不懂的戏种,不知道是不是吕剧。
董必武题写的丹崖仙境
蓬莱最有名的小吃就是蓬莱小面,听司机说建兴面馆是老字号。按蓬莱农村的传统,逢丧逢喜,“蓬莱小面”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,因此,在民间,这种宴请也就以“吃面”代称,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“去吃面”。
蓬莱小面只要三块钱一大碗,三块钱,三块钱,还是海胆的。
回到烟台后,自然要去最著名的烟台山了。
烟台山是烟台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,早在元朝,就已经筑垒架炮。明洪武31年(1398年)在藤峰顶设立烽烟台,作为报警的场所,因而称为烟台山。
1861年,根据中英、中法签订不平等的《天津条约》,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,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。先后有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了领事馆、洋行等办事机构及众多别墅等,规模宏大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。
烟台山紫藤绽放
美国领事馆旧址,现是一间咖啡馆
烟台山三面环海,自然景观也很独特。
从烟台山回来,顺便参观了烟台博物馆。
烟台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7000多年前的白石文化,是贝丘人生活的最早期。夏商周时期,烟台是莱夷(嵎夷)人部落。
秦嵌铜诏版铁权
秦权即今天的的“砝码”,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统一度量衡,为4钧权,30公斤左右,是最重的均权。
烟台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,这个是唯一展出的,其他都深藏库房。
古时候,齐地有八神,包括在山东内陆地区的天、地、人三位神主,和胶东地区的日、月、阴、阳及琅琊的四时五位神主。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游海上,都曾祭祀“八神”。
八神中,三神在烟台,即日主在荣成的成山头,月主在龙口莱山,阴主在莱城三山岛。
烟台芝罘岛的阳主庙石碑